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其實并非如此。人們可能會抱怨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是因為真的覺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讓他們去的附帶的好處,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開反感的事件。
籍由抱怨和“打肥胖牌”,我取得了同情及認可,也有正當的理由不用和那些女孩子說話。我的抱怨讓我嘗到了甜頭。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你可能也做過類似的事。我們抱怨,是為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小時候,每當我有感冒或其他疾病的癥狀時,就會裝腔作勢,這樣就可以不用上學,待在家里看電視。奇怪的是,我常常在抱怨身體不舒服之后,也發現自己病得更重了。
你扮演過病人的角色嗎?或者你就正在這么做?健康不良是一般人最常發出的抱怨之一。人們抱怨自己不健康,好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并且回避讓自己“反感的事件”——例如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當我們抱怨身體不健康,可能會嘗到這些甜頭,但又要付出什么代價呢?
你或許聽過“心身癥”這個名詞。心身癥主要是由患者的心理運作過程,而非生理因素所引發。我們的社會有一種傾向,認為心身癥是由一小群心緒煩擾的人無中生有“捏造”出來的。許多人都相信,這些疾病是病人自己創造的,不必看得太認真。然而,根據醫生估計,他們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診療這樣的病人——他們生病的原因其實都有心理根源。
數十篇研究報告均顯示:一個人對于自己健康狀態的認知,將導致這樣的信念在他們的身上實現。我曾在*公共電臺聽過一則報告:醫生如果告訴病人,有一種藥很可能治愈他們的疾病,這種藥對這些病人發揮的功效,就要比使用了相同藥方,卻沒有接受到這項訊息的病人大了許多。
報告繼續指出:曾有一項研究發現,患有其他生理疾病的老年癡呆者,服藥的療效常會打折扣,因為他們的記憶力衰退,可能記不得要每天吃藥。心理之于身體,確實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當你抱怨健康問題時,就是丟出負面的說詞,讓你的身體聽見。這種負面的說詞會烙下印記,而你的想法也會將這股能量導入體內,引發更多的健康挑戰。你是否注意過,抱怨自己健康問題的人,也會有愈來愈多的事情可以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