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不僅是為了教語言而教語言,還要通過語言這種手段讓學生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只有深諳其文化底蘊,才能掌握一門活生生的語言。同時我們還要不失時機地利用所教語言材料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團結協作、助人為樂、熱愛科學的人文精神。
因而教師備課主要是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著眼于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和身心的全面發展。要想使一堂課具有生長性,課堂知識必須豐厚。過去說教師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看來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是一泓清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找到授人以漁的*方法和契合點。學生只有通過所創造的情境,接觸到大量有效信息之后,才能準確有效地加以反映。如果說過去教師主要著眼于如何教,那么今天則是引導學生如何學。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尋找與學生的契合點,真正把教和學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師生產生互動,使課堂具有生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