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聲器官
發聲的主要器官是喉頭和聲帶。聲帶是人聲的發音體,“藏”在喉頭里面(類似堅實的韌帶,左右各一,聲帶的中間叫聲門),吸氣時分開,發聲時閉合。
聲帶和喉頭(我們平時把它們稱為“嗓子”)是需要我們予以積極保護,就像保護我們的眼睛一樣。積極地保護嗓子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不要用聲偏高或者偏低、偏大或者偏小。
②不要長時間說話,要給嗓子休息的時間。
③劇烈運動后和剛睡醒時不要大聲說話。
④不吃或少吃生冷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
⑤不吸煙,不飲酒。
⑥保護好牙齒,早飯、午飯后和晚上睡覺前要刷牙。
⑦用聲前后10分鐘以及用聲過程中不要飲水。
⑧女生經期中要減少用聲。
⑨有病要找有經驗的醫生治療,并要謹慎用藥,禁止無病用藥和用藥養聲。
2.發聲區域
我們把一個人的音域(音域:*音到*音的范圍)從低音到高音平均分成五個音區(音區:音域中的一部分),*的音區叫低音區,用1度(這里借用氣象學溫度的概念)表示。從低音區開始向上依次為:半低音區,用2度表示;中音區,用3度表示;半高音區,用4度表面乏;高音區,用5度表示。1度和2度的音區統一叫做低音區,4度和5度的音區統一叫做高音區。3度的中音區就是我們平時說話所使用的音區,也叫做自然音區。人們使用這個音區的頻率*,發聲訓練也往往是從自然音區開始。它的特點是:喉頭穩定,聲帶松弛,音色自然,聲音明亮,發聲不費力。訓練時以喉頭和聲帶沒有緊張、僵硬的感覺為標準。
練習朗讀龍永杰《青鳥情》節選:
院里飛來兩只小鳥,烏黑的翅膀,雪白的脊梁,人們叫它青烏。或清晨,或傍晚,總在樹上跳來跳去,唱它們自己的歌。中午,常是回家一趟,卻不進窩,在院中,雙足跳躍著,說它們自己的話。乏了,多在樹枝上相偎著,閉了眼兒,作一短暫的小憩。待人們去田間勞作,它們“嗖”地飛托一前一后,平展了雙翅,斜斜地繞過屋頂,互應一聲,轉個圈兒,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