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口語的學員在能夠用熟練運用各種句型后,會進入一個學習瓶頸期,常常覺得自己好像滿腹經綸,可是開口還是語無倫次,老外也聽得毫無章法。其實,這個時候,學員所要學習的內容已開始超越語言本身的 詞匯 和句型,漸漸向這個語言背后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轉移了,此時,他們更需要接受思維方式的培訓和對西方文化的接觸。
*人聽不懂外國人說話,就像外國人看不懂*人寫字一樣,這不但是文字符號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使用這兩個種語言的人,歷史背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上存著巨大不同。比如,曾在國內非常*的品牌“白象”電池,雖然我們無意揣測當時廠商為這種電池命名為“白象”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考慮,也許是因為“白象”在*人看來是比較珍貴的 動物 的吧!但是,當這種電池進入美國市場的時候,它簡單的被翻譯成“WhiteElephant”。而在西方,whiteelephant指的是“沒有價值的事物”。老外們常喜歡說:“It’sawhiteelephant,don’tdoit.(這事兒沒有意義,別做了。)”于是,很多老美看不懂了,“既然這種電池是毫無價值的,我為什么要買呢?”又如,由于“孔老夫子”一直教導我們“做人要厚道,謙遜”。所以,當別人對你說:“你穿得非常漂亮!”我們常會說:“還好,不是很漂亮。”以示謙虛。可是在老外眼里,問題又出來了。他們很開心的稱贊你:“Lisa,Youlookgoodinredtoday.(莉薩,你今天穿紅色很好看!)”,莉薩回答說:“Justsoso.Idon’tthinkitisbeautiful.”于是,Lisa的外國朋友開始想不明白了:“你自己都不覺得漂亮,
為何穿出來獻丑呢?”。可見在日常交流中,即便我們所說的英語在語法結構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受到中文思維習慣的影響,而出現“交流障礙”。這個“異”是客觀存在的,求“同”可能是種解決方法。
在每一個語言體系中,總有些具有特殊含義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如果直接根據目標的語言的語法規則進行翻譯,是不能完全表達其意義的。在新*剛成立的時候,我國一個越劇團曾帶著拿手曲目《梁山伯與祝英臺》去美國演出,在制作宣傳單頁的時候,劇團簡簡單單的寫了LiangShanboandZhuYingtai,結果并沒有太多的美國人對此表示興趣,后來有一個隨團的工作人員在這張演出單上加了一個附標題,演出立刻引起了許多美國人的興趣,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這個附標題就是:AStoryofRomeoandJulietinAncientChina(古代*的羅米歐和朱麗葉)。莎士比亞在西方文學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羅米歐和朱麗葉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雖然在故事的內容上,《梁山伯和祝英臺》與《羅米歐和朱麗葉》有一定差別,但是都可以被歸類為愛情悲劇,所以比較容易引起英美*人士的共鳴。這個附標題在打破文化障礙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所謂的“求同”,是在英語教學中經常被使用到的“拓展性思維訓練”。通過將同一主題或者社會的生活現象,進行中西方的對比,從而找出共同點或者交匯點,使得學員在口語的交流中能夠有更豐富的話題和交流內容。例如在介紹西方節日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提到“Halloween(萬圣節)”,這個節日和*傳統的清明節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并將節日當天特殊食物,儀式和特別傳統進行比較。學員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身行為習慣與西方人士行為習慣的對比,找出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從而對西方文化有更加感性的認識。這樣思維方式訓練是建立在學員自身經歷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學員對自己的母語、生活環境和傳統文化越熟悉,在做拓展性思維訓練的時候,他在目標語言體系中比較容易找到共鳴點。
在高端的口語課程中,學員應該注意鍛煉的是個人的思考方式,通過對比,看到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西方人士之間的不同。而不是灌輸或者被動的接受文化知識。要知道,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一樣都有幾千年的歷史和積淀。不是一、兩堂口語課或者文化課可以闡述清楚的。當在口語課程中進入高端課程學習的學員,可以說既進入了口語培訓的一個終點,也是開始了英語學習的另一個起點。因為,從這天開始,你的英語學習更多的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現中西文化中的這些差異,接受這樣的差異,并*能夠在差異中找到共同點,進行更好的,更通暢的溝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