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成績不是名列前茅就直接放棄高中、*,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上層家庭根本不玩*高考游戲,也看不上國內質量越來越差的本科教育,這些家庭的孩子從*習雅思、托福,報各種培訓班學習興趣愛好,高中甚至*就到歐美發達*繼續接受*質的教育,他們將是未來*社會甚至國際化的精英。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的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輸不起,稍不努力考不上一本、985、211 *,他們的社會流動軌跡甚至就將滑向*層,畢業后薪資還比不上手藝和技術工。這就是*社會當下,生動的階層教育畫像。
底層放棄教育
底層家庭放棄教育實屬迫不得已。對于許多貧困家庭而言,*學費無異于天文數字。(高中*學費加生活費十五萬起)。一個人考上*,一個家族都會被拖入貧困的泥潭。加之如今就業壓力不斷增加,每年*畢業季都是最最最難就業季。城市生活成本日益趨高,這日益飛漲的房價讓他們心酸和無奈。即使*畢業,對家庭的回報也沒有保障,因為他們僅僅夠養活自己,不啃老就燒高香了(好像也沒有可啃的)。絕望的底層人民:干脆放棄高等教育。
中層瞄準高考
中層階級對*高考可謂是足夠的重視,把自己教育觀念強加到孩子身上。中產階級的孩子,也許是學業壓力*的一個群體,這源于他們父母內心深處巨大的不安全感,正如文章前面提及到,不能通過高考念國內名牌*,在一些三本、專科里面混吃等死。畢業后薪資連熟練的技工也比不上。中產階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這一代轉化為上層,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會轉而擁抱階層固化,希望孩子至少可以繼承自己的中層階級身份,為此他們不惜擱置自己的價值觀,他們會堅定地反對異地高考,反對高考招生公平化,將招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貶稱為“菜場*”,嗤之以鼻。他們是高考的既得利益群體,在他們這群人的努力下,在一些重點*,農村學生的比例在逐漸下降,如我所知的幾所重點*,都已經從過去的百分之三十幾,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5%。
上層出國留學
上層階級的父母用權力資本和經濟資本為子女提供了*質且稀缺的教育資源,這些出身背景相似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只和同樣社會地位的孩子社交,形成上層精英封閉的人際網絡。底層家庭想要進入這關系網絡比登天還難,別人根本不帶你玩。他們的腦中是移民、出國留學這些詞語。
科舉制度能夠延續一千三百年,在于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大批寒門子弟也可一躍龍門。這樣的底層人民就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社會才能夠持續穩定。現在的高考教育表現在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四個方面教育差距,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差,教師水平低(態度端正,可是水平畢竟有限)。北上廣深的孩子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當地高校林立,招生眾多,就給西部省份幾個名額,讓他們去擠破頭吧。看到深圳的六平方八十八萬的房子,我都哭了。外地來上*的聽聞此房價,畢業后也只能離開這深愛的城市。這是合理的現象嗎?*的責任何在?父母該為孩子的階層負責嗎?這些,或許都是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在當代*,然而又有什么可以代替高考呢?高考是不是已經算是我們經歷過最公平的舞臺了?但不管怎樣,作為寒門學子,除了努力還能拼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