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幼兒繪畫心理解讀及指導
1、繪畫對孩子發展的重要性
童心是神奇的、美妙的,童心最富有幻想。孩子的畫雖然寥寥數筆,貌不驚人,卻在簡約中形具神生,大有“稚拙中見生動,平淡中見天趣”的意境。這一點在低幼孩子的繪畫作品中尤為突出。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尚不成熟,只會使用詞語、短語和最簡單的短句,而這些不足以表達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繪畫恰好彌補了這一點。它以獨特的性質和獨特的方式為孩子提供了自我表達的天地,并在啟迪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培養觀察力、審美能力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2、家長教育觀念的偏傾
對一歲半到三歲孩子的繪畫指導,家長們往往有兩種傾向:一種是“純自由的放任式”。對孩子的繪畫活動和作品不屑一顧或偶爾惠顧,總是忍俊不禁、一笑了之。認為這一時期孩子的繪畫沒有藝術表現的傾向和藝術欣賞的價值,更無須談及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另一種是“孜孜不倦的早期干預式”。望子成龍的家長認為“子不教,父之過。”“早教早走,多教多走。”,常常買來成堆的畫冊,手把手地教孩子圈圈點點。但他們缺乏對繪畫教育的了解,總是納悶:這畫的是什么啊?盡瞎涂,一點兒都不象。甚至懷疑孩子是否有“天賦”。
3、傳統繪畫教學的偏導
傳統繪畫教學忽視了孩子成長的歷程。教材內容的安排看似由簡到繁,但只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造型能力的發展,認為:物象的形狀越簡單,孩子越容易掌握。所以教材安排從簡單形到復雜形,從單一圖形到組合圖形。這種安排看似符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但實際上孩子認識世界并不是以形的繁簡為序,他們喜歡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人和事,孩子*開始畫的便是“蝌蚪人”。傳統繪畫教學常以簡筆畫的方式,用概括了、簡化了的圖形作為表現的元素,通過臨摹灌輸給孩子,讓他們掌握繪畫的“詞語”。模仿的確是孩子的天性,但是長期先入為主地教他們模式化的東西,就會使孩子形成定勢,對生活中的美無動于衷,失去發現和創造的靈感。
一個對孩子的繪畫發展沒有明確認識,對孩子的心理需要沒有正確剖析的教者,怎能做到因人施教、因勢利導呢?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學齡前孩子的繪畫發展和心理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分析,并以此為據來選擇合理的內容,進行適宜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