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近日,佛山團市委、市青少年文化宮等單位聯合舉辦預防拐騙體驗營活動,50對親子在市青少年宮參加了活動。盡管測試前,家長對孩子或多或少的進行的安全教育,甚至實景操練。結果卻大出所有人的預料,8個被測試兒童中,7個被“拐”走了。
*二級心理咨詢師楊華告訴大家,出現這種情況,問題出在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從來都是“不要干什么”,而沒有告訴孩子“應該做什么”。面對經濟、物質高速發展的現在,無論社會、學校以及家長如何設置安全壁壘,危險總是層出不窮、如影隨形。如何給孩子更加安全的生活環境,我們需要轉變思路,變“不要”為“要”。
根據*風險預控中心資料顯示,當今兒童安全教育存在明顯不足。大部分學校與家長認為,將可能的危險盡可能提前告知兒童,就能避免意外的發生。這一觀點錯誤的將成人判斷經驗強加于兒童身上。如何更加有效的幫助兒童遠離危險,避免外界侵害,需要我 們轉換角色,以兒童視角看待一切。
明明不止一次的告知過危險,孩子仍然會去”觸碰“,不少家長甚至因此認為自己孩子”笨“。有過類似經歷的家長,普遍犯了角色認識錯誤的問題。經歷了幾十年的成長、學習,成人已經具有了成熟的是非判斷能力和豐富的社會經驗,將這些因素排除而只是單純的將結果告知兒童,必定是事倍功半。兒童無法理解,過耳就忘,甚至死記硬背,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危險現象,兒童就無法判斷,必定”上鉤“。
孩子是家里的寶,孩子在家庭的出現,都會帶來美好的憧憬。守護這份美好,兒童安全教育不僅需要全社會、家庭的關注,更應遵循科學的方法。通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才能更加科學的防止意外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