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 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后,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意境深遠的《二泉映月》、催人淚下的《江河水》、思緒如潮的《三門峽暢想曲》、宏偉壯麗的《長城隨想》奔騰激昂的《賽馬》等協奏曲等都是其優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紀二十年代,二胡能發展成為獨奏樂器和華彥鈞(阿炳)、劉天華的貢獻是分不開的。通過許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為一種最重要的獨奏樂器和大型合奏樂隊中的弦樂聲部重要樂器。 二胡形制為琴筒木制,筒一端蒙以蟒皮,張兩根金屬弦,定弦內外弦相隔純五度,一般為內弦定d1,外弦定a1,其演奏手法十分豐富,左手有揉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顫音、墊指滑音、撥弦等,右手有頓弓、跳弓、顫弓、拋弓等。
二胡的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構造比較簡單,由琴筒、琴桿、琴皮、弦軸、琴弦、弓桿、千斤、琴碼和弓毛等組成的
二胡的定弦音高主要是靠琴軸來調節。琴軸的類型有銅軫和木軫。琴軸就是與琴桿相互垂直那兩個猶如圓錐體的部件,木質,前端細小,有一穿弦小孔,中間漸大,后端*。軸后段外表刻有若干直條瓣紋,軸須加飾,用多層骨質與木質片粘合。它們與琴筒相對,上面的一個叫內琴軸,拴內弦,朝下的一個叫外琴
二胡的音色具有柔美抒情之特點,發出的聲音極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聲。形成這一特點的原因,一方面取決于它的內外定弦的音高與弦的張力適宜,另一方面是由于琴筒的一側是用蟒皮蒙制的。因此,在一般演奏時無需大力度按弦和大力度運弓,即可發出平和柔美之聲。
在二胡演奏中凡是較為具體的表現喜、怒、哀、樂的情緒時,為了適應各種色彩的需要能模擬人聲,也能惟妙惟肖地模擬雞鳴犬叫、姑嫂問答的效果,滑音的應用比較集中。劉天華的《空山鳥語》正是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藝術的傳統,在二胡的不同把位上,巧妙地運用各種滑音的技巧,生動地描繪了空幽山谷中百鳥鳴轉、晨光如畫的景色,滑音得到充分的發揮。二胡滑音的模擬性也越來越多的運用于現代作品中。
二胡是樂族中的抒情圣手.
如若耳邊飄來一段音樂,婉轉、纏綿而蘊藉;深沉、厚重而滄桑,那,就是二胡了。一段旋律經它一拉,或激昂,或悠揚,如泣如訴,如吟如歌,誰都會隨之而心動。
二胡本身之所以能流傳發展至今,是它獨自的魅力所決定的。千百年的人文、民土風情和滄桑所造就的二胡表現魅力,是同它悠久的歷史分不開的。脫離了傳統的寶貴基礎,二胡演奏就難免浮華、枯燥,難免暴露音樂理念上的稚嫩性.發展是好的,進步是必然的,發展和進步是針對原有而言的,如果完全脫了軌,就不是發揚光大,確切的說是“蛻變”。如果認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同時感受到老前輩們的“手上活兒”也是我們力所不能及的呀!只有在立足于傳統的基礎上積極的借鑒、中西合理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才符合二胡演奏藝術發展的必然規律。
二胡這件樂器發展至今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經過不斷精益求精的改進,無論在音質、音量、音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飛躍,獨特的物質基礎賦予了二胡獨具個性的音色,無論走在哪里,二胡的演奏都能使人感覺到它的生命力。
地址:廣州天河員村二橫路全豐商務大廈105(員村地鐵C出口右手邊華輝拉腸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