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以明萬萬沒有想到,自己與周云龍的關系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
作為多年的同窗好友,兩人在一次同學聚會后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并最終以原料藥中間體作為創業起點。由相對熟悉醫藥行業的周云龍任董事長,負責產品銷售和對外聯絡;以技術見長的孫以明任總經理,負責產品研發及生產,從此踏上了共同創業之路。
憑借著孫以明的好技術和周云龍的好人緣,如今的培元藥業已經是一家注冊資本1億元,員工1,600多人的醫藥化工企業,主要從事原料藥及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制造和銷售。公司擁有相應的各類新藥證書和生產批件,產品的生產過程符合并通過了GMP認證。公司產品大部分自營出口或由國內進出口公司出口,直接和間接出口總量約占公司產量的80%以上。2012年公司銷售收入為7.37億元,凈利潤1.52億元。
在合作中,兩人的分工一直是孫以明主內、周云龍對外。在最初的十幾年里,兩人專心致力于企業發展,盡管在某些經營決策上也產生過一些分歧和爭執,但都能在短時間內達成共識,繼續齊頭并進,以至于外人常常以為這是兩兄弟辦的廠。
雖然他們名義上一個是董事長,一個是總經理,但所有的事情,找到周董或孫總都可以拍板。如果兩個人都在公司,通常對自己關心的問題都會過問,并發布指令。當然,如果其中一人已經在公開場合發表過意見,另一個人絕對不會公開反對或插手。
然而,這種關系自2008年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兩人暗地里有了一些相互埋怨。比如,為了規范管理,孫以明花了不少工夫制訂了很多規章制度。可只要周云龍在,這些制度就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大家知道周董好說話,一違反規定就找周云龍說情,結果十有八九都被他“酌情”處理了,他甚至還抱怨孫以明管得太細。孫以明也因周云龍在各大媒體獨領風騷而心中不快。
在公司2011年年會上,周云龍自作主張將“特殊貢獻獎”頒給了銷售中心,令孫以明大為震驚。此舉引起了研發中心經理常青的不滿,他希望孫以明能為研發中心出頭。孫以明選擇了暫時的隱忍,因為他知道此時公然與周云龍叫板并非明智之舉,面子上掛不住還是小事,要是讓大家誤讀成他們不和,問題就嚴重了。可他內心對周云龍總在公開場合拔高銷售的重要性很不認同,他決定找周云龍談談。
豈料次日周云龍主動找上門來。雖然他措辭婉轉,孫以明還是聽出了他是為自己沒批銷售中心訂單一事而來。孫以明向周云龍解釋,他放棄那個訂單是因為買家印度制藥公司本身就是個原料藥生產大戶,而且之前從未與公司有過合作,關鍵是它的出價比公司底價還低5%。孫以明不看好這種一錘子買賣,擔心以后其他廠家也如法炮制。
周云龍卻認為孫以明不懂得變通,沒有長遠眼光,印度公司的研發能力雖然比不上培元,但他們有語言優勢,對歐美醫藥市場及藥政體系也更加熟悉,他希望通過這次契機為今后的合作或并購打下基礎。
周云龍關于并購的想法給了孫以明當頭一棒。他感慨一直以來只有自己在掏心掏肺,周云龍連這么重要的事都未曾跟他提及。孫以明也趁勢將研發中心的不滿和盤托出,兩人不歡而散,事后周云龍還是特批了那個訂單。
金融危機以后,孫以明與周云龍對公司未來的發展一直有不同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矛盾愈發地突出。2013年11月22日,孫以明提議盡快將公司未來三年的發展重點確定下來,為此,他約上周云龍,并召集了公司的核心成員一起進行頭腦風暴。
孫以明認為公司今后的發展要堅持自己的特色,穩中求進。也就是說,公司今后的發展應該仍然以原料藥為主,憑借市場領先的優勢,進一步擴大國內和歐美市場的份額,同時控制好價格。在仍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適度發展制劑。他的想法得到了研發經理常青的力挺,常青也認為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方面,他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周云龍顯然對孫以明的保守相當不滿,他認為做企業,就應該處處先人一步,這樣才能有競爭力。今后光靠原料藥肯定是不行的,公司產品應該更多元,所以現在就應該重點發展制劑和做美國FDA認證,為今后做原料藥制劑做準備。
銷售經理陳其鋒也帶來一個信息:現在艾滋病患者越來越多,很多歐美客戶都對抗艾產品非常感興趣,他們本身也在進行產業轉移,所以今后抗艾藥和制劑代加工一定會有大市場。
孫以明提出了質疑,做制劑至少得投入上億,以培元現在的實力,條件還不成熟。另外,FDA認證難度大、不確定因素多,不可能馬上見效,現在就全力以赴發展制劑,萬一無法取得認證,就會前功盡棄。
沒想到周云龍又提出了新的想法:在資本時代,要做大企業,就應該有開放的意識,借力資本市場,引入風投或者做并購,實現跨越式發展。盡管這樣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釋股份,但可以增強企業實力、減少自身風險。這段時間,他接觸了幾家風投,都對這個項目很有興趣。按照他的想法,今后幾年培元可以保持20%以上的凈利潤增長。
在孫以明看來,太過激進的發展都是不靠譜的,與別人合作風險太大,并購的企業管理不好也會功虧一簣,還不如通過自我積累,逐步投入發展來得穩當。由于環境不確定因素太多,公司更應該謹慎確定企業的發展目標,控制發展速度。
會議沒有得到雙方認同的結果,周云龍與孫以明又轉戰兩人專用的小會議室,還是誰都沒有說服誰。沉默良久后,周云龍使出了殺手锏:如果孫以明能保證今后三年公司凈利潤平均增長20%,那就都按孫以明的想法來管,自己退出管理;如果孫以明做不到,那就由自己來管,孫以明退出。無論誰負責,如果最終沒有達成目標,業績差額部分就由其將股份折算補償給另一方,并將管理權轉交給另一方。周云龍的提議讓孫以明措手不及。
周云龍走后,孫以明陷入了沉思,從之前的交流情況看,兩人在今后的發展方向上基本還是一致的,只是在公司的發展重點、發展方式上存在分歧,為什么不能用溝通來協調?周云龍為什么要提出授權一人全權負責的方案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孫以明又轉而分析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周云龍剛才的提議。
如果由自己全權負責,好的方面是可以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利的方面是公司已進入穩定期,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另外,銷售中心基本上都是周云龍的人,萬一他們私下做一些手腳,也會導致銷售業績下滑。同時,為了今后的發展,公司要投入制劑生產、抗艾藥研發等前期準備工作,勢必增加人工支出和其他費用。
因此,要達到20%以上的增長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達不成目標,自己也就沒什么顏面再在培元待下去了。即使自己做好了,大家的股份也依然沒變。因此自己來做,利益不大,風險卻大得很。
如果由周云龍來掌舵,好處是自己不用承擔讓股的風險,如果周云龍做得不好,自己還可以增加股份并獲得經營權。不利的一面是自己得讓位。還有另一種可能,周云龍為了沖業績,一定會去并購或大量融資,一不小心,把整個企業虧進去也有可能的,到那時,即使他把股份全部賠給自己,也沒有多大價值。所以讓他來做,好處不少,風險也很大。
孫以明突然覺得,如果兩人能夠像以前一樣平等合作,發揮各自所長,共擔風險,也不涉及股權和職位的變化,那才是上上策。他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周云龍回心轉意?如果說服不了周云龍,他又該怎么選呢?
卓盟咨詢團隊和申海波老師認為:
*,無規矩不成方圓,公司里同樣是這樣。在公司成立初期,在各種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孫周二人合作無間,可以說是感情好,當然更是公司面臨問題的復雜程度較低的原因。而在公司逐步壯大之后,還按照之前的模式很顯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在孫建立制度的同時,周并不堅決貫徹,顯然是不對的,這也是二者矛盾激化的開始。
第二,個人決策和集體決策,在公司起步階段,孫周二人誰拍板都行,但在企業銷售過億,員工過千的情況下,決策方式自然也要發生一些改變,逐步向集體決策過渡。在與公司核心成員的頭腦風暴中,基本上是孫周二人在說話,在發表意見,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
第三,二者和解方案 首先是加強溝通,二者只是對公司發展的理念不同,深入溝通肯定有更好的方案,而不是“你管我撤”,其次是完善并遵守制度,大家都按規矩辦事,自然就有規則判定誰對誰錯而不是個人的主觀標準,*是改善決策方式,他們二人都試圖說服對方,但還是應該多聽聽大家的意見,對大家負責。
溫馨提示:為不影響您的學業,來校區前請先電話咨詢,方便我校安排相關的專業老師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