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稅務人員最關注的是注冊登記信息的真實性,最擔心的是隨之而來的管理執法風險增大。
按照國務院要求,今年底前,將全面實行“一照一碼”登記模式。稅務登記等諸多現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將面臨一系列新問題。近日,筆者深入基層一線,調研稅務機關是否已做好準備。
戶籍該咋管?
“一照一碼”制度將原來的工商注冊號、組織機構代碼證號和納稅人識別號合并為企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并印在工商營業執照上。目前的稅務登記證將退出歷史舞臺,相伴而生的是戶籍管理不得不面對的兩大風險。
漏征漏管風險。“一照一碼”制度實施后,目前解決漏征漏管現象的三道管理屏障將失效。一是注冊登記屏障消失。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辦理工商登記后30日內,必須到稅務機關注冊登記,逾期辦理或未登記注冊的,將予以處罰。實施“一照一碼”后,這一剛性很強的“先審后管”屏障將會消失。二是將稅務登記信息與工商、質檢等*的注冊登記信息比對分析,是目前清理漏征漏管戶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后將因失去比對參照物而失效。三是同步推進的“一址多照”、集群注冊等簡化創業場所登記手續的改革落實后,負責注冊登記的*對填報的創業場所及聯系方式等信息不再調查核實,登記信息的真實性將大打折扣,目前常用的現場排查等戶籍管理方法今后恐怕很難奏效。
管理執法風險。隨著“一照一碼”制度的快速推進,如果稅收征管法等相關法律條文及稅收管理員制度等*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修訂未能及時跟進,無疑將形成大量的法律“陷阱”和制度“陷阱”,管理執法風險劇增。調研過程中,基層稅務人員建議,對接“一照一碼”制度,盡快完成相關法律、法規和內部管理制度的修訂完善,并與有關*建立通暢的信息共享和協作機制,以減少基層一線的管理執法風險。
發票該咋管?
大幅簡化市場準入手續,帶來了創業場所等核心登記信息是否可靠的問題。調研過程中,不少稅務人員表示擔憂,如果無法確認納稅人生產經營地址等信息的真實性,不只是發票管理風險增大,催報催繳等日常稅源管理活動也將無法進行。
也有稅務人員認為,“一照一碼”制度實施后,納稅人主動與稅務機關直接接觸的*機會就是申領發票。今后,發票管理將取代稅務注冊登記,成為整個稅收管理的基礎。他們建議,在社會征信體系尚未健全、沒有其他途徑確認納稅人注冊登記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采取過渡性管理措施。
新注冊登記納稅人首次申領發票應限量限額。對于首次申領發票量額較大或用量出現異常增長等情況的,應把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場所、規模等信息的實地調查核實作為前置條件。
盡快取消紙質發票,全面實行電子發票。電子發票能夠改變過去稅務機關對納稅人發票使用以及生產經營情況的監控管理滯后和被動的窘境,便于稅務機關通過網絡實時監控和掌握納稅人的發票開具信息。同時,納稅人能夠方便快捷地實時在線領購、在線開具。
稅款該咋收?
實施“一照一碼”制度以及“一址多照”等簡化創業場所登記手續后,虛假注冊、納稅人走逃等風險增大,稅務機關對新辦納稅人,尤其是服務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實際掌控能力會嚴重削弱。
調研過程中,基層稅務人員集中反映了兩個問題。
一是如何將新辦“一照一碼”戶及時納入稅收管理?如何應對因基礎信息錯誤可能導致的稅款入庫級次錯誤等執法風險?
他們建議,實施“一照一碼”制度后,稅務機關應盡快實現與工商*的數據平臺端口無縫對接,共享“一照一碼”注冊登記信息。定期對接收的新登記注冊戶開展納稅身份甄別,確認負有納稅義務的,及時納入稅收管理,其他的予以剔除。納稅人經營范圍、所屬行業等信息是稅種核定、確定稅款入庫級次的重要依據。實行“一照一碼”后,相關*對注冊登記信息的審查把關趨向寬松,錯誤數據數量可能會明顯增多。對關鍵信息、敏感信息和疑點信息,應及時調查核實,規避風險。
二是新辦納稅人如當期未發生納稅義務是否必須進行納稅申報?稅務機關是否必須對其進行跟蹤監控、催報催繳?
按現行規定,即使納稅人當期未發生納稅義務,也必須按時到稅務機關辦理零申報,如果未辦理或逾期辦理,均面臨被稅務機關處罰的風險。稅務機關如果未履行催報催繳的職責,也面臨績效考核失分或被上級問責等風險。
他們認為,現行做法除增加納稅人的負擔外,還使得本已比較緊張的征管力量更加“捉襟見肘”,并無多少實質性的管理意義。建議修訂現行制度,對未發生納稅義務的,不再對是否辦理零申報作硬性的規定。對該類納稅人,除征期內例行納稅提醒外,不再開展催報催繳,改為按一定比例對納稅人的申報真實性抽查。如發現納稅人有應申報而未申報的,按偷稅嚴厲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