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職業教育培養對象及特點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黨的十七大進行了“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并相繼出臺《*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人才規劃》)和《*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教育規劃》)。
《人才規劃》指出:“人才不夠用”是我國當前人才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之一,主要在于人才結構性短缺(工程技術人員占比17.6%,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占比2.5%),高端人才和重點產業、重點領域人才嚴重不足。
就業競爭卻仍愈演愈烈。參考2009年的數據:本科畢業生610萬,高職畢業生1100萬,中職畢業生2500萬,面臨失業的農民工2000萬,另有歷屆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2010年,我國需要解決將近700、800萬職業院校畢業生、本科畢業生面臨的“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問題。
事實表明: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根源在于,職業院校、高等院校的部分畢業生既達不到“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的標準,又達不到“高技能人才”的標準。
(注:1、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人才;2、高技能人才——具備學習能力、技術技能、生活技能、生存能力的人才。)
一、職業教育應面向人人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之一是大力發展、改革職業教育。《教育規劃》強調:“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之二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人才規劃》指出:“人才不適用”是我國當前人才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之二,培養出來的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脫節,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另一邊是用人單位找不到所需人才。《教育規劃》也指出: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
二、職業院校的培養對象
職業院校的培養對象是“應屆高中畢業生”,也可以說是“高考成績不理想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培養對象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具有以下特殊性:
1.自律性差;
2.學習習慣不好;
3.思維靈活;
4.參與性強。
職業院校培養對象的局限性(普遍認為是差生)的主要原因則在于:我國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僅20多年的歷史。大多職業院校基本上從原有的中專、大專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學歷教育體制,雖然一直在嘗試教育改革,但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遠未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更難獲得用人單位、學生、學生家長的滿意。
所以,職業院校必須全面、系統地改革“教育理念、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師資力量、教學方法、學員管理和就業服務”,提升畢業生的求職能力,改善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就業口碑,吸引較好生源形成良性循環。
三、高端IT職業培訓的培養對象
我國高端IT職業培訓,特別是北大青鳥聯合校區,則較為接近世界先進職業教育水平(讀者可詳細比對歐美職業教育)。
北大青鳥聯合校區的培養對象是:
1、18—28周歲;
2、大專以上學歷的在職者、待業者、在讀生,校區入學測試綜合條件優秀的中專、高中學歷者;
3、熱愛祖國,喜歡計算機和網絡,并立志跨入IT行業發展。
(注:校區入學測試--綜合評測學員的興趣方向、動手能力、學習能力、邏輯能力、溝通能力、文檔能力)
事實上,北大青鳥聯合校區全面提升學員的求職、保職、升職能力,吸引眾多本科畢業生、甚至是研究生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