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實際,培養*生閱讀能力
內 容 摘 要
[摘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內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六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由此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已經把閱讀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對著如此大的閱讀量,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就要從*開始注重抓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生生動活潑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需要老師和家長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活動氛圍,指導并推薦優良的兒童讀物,并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加強指導,同時需要運用和建立科學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促進、發展功能,從而能培養*生的良好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關鍵字] 閱讀能力 興趣 培養
閱讀是學習之母,是智慧之源,是教育之本。閱讀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閱讀量的多少、閱讀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感悟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影響著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教育,在使學生從*會科學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源頭活水。在文章里靈動著的字、詞,只有被反復用在不同的語境中才能得以理解和感悟,因此只有多閱讀才能找到語感。可以說,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是直接影響他的語文水平的,同時也影響其它*的學習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他還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在知識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視聽技術普及、人們閱讀習慣和質量不斷下降。積極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培養好基礎教學階段學生閱讀習慣,不僅是學生進入高層次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是學生持續、健康發展、終身學習的需要。
一、*生閱讀能力的現狀分析
(一)課內閱讀現狀
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形成。在*階段,課內閱讀的文章加在一起約350篇,總字數為30萬~40萬字,*生平均每天閱讀量約100字。如果僅靠這有限的課內閱讀,學生根本無法形成高水平的閱讀能力的。課內閱讀的效率又如何呢?我們來看看閱讀教學的現狀吧,一冊教科書就那么30多篇課文,學生卻要學整整一個學期。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被老師翻來覆去講上好幾天,生動有趣的課文被肢解得體無完膚,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變得枯燥無味,結果是耗時多,收效微,學生卻越來越不喜歡語文課了。而學習的主人———學生呢?他們的大量時間和精力都被束縛在對提高閱讀能力毫無作用或作用不大的機械練習和作業之中,即便手邊有好的閱讀文章,也因學業繁忙而無暇顧及。長此以往,閱讀能力怎能提高?讀書少,學生對詞匯、語言的積累自然也少,寫起作文來又怎能不困難重重?由此看來,有限、單一的課內閱讀給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帶來的是不良的循環。閱讀教學效率低是課內閱讀收不到良好效果的關鍵所在。千篇一律、滿堂發問的閱讀教學,擠占了學生讀書、思考、交流的時間,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課堂上,教師過分注重對教材內容的分析理解,忽視了學生的讀書,往往是以講代讀,結果一篇課文教完了,學生并沒有讀多少書。有些教師教學時只是“就課論課”,不注重課內知識向課外的延伸與遷移,學生學到的只是課本上有限的知識,沒有經過大量的閱讀實踐和自我閱讀的有效指導,閱讀能力可想而知。
(二)課外閱讀現狀
調查課外閱讀現狀,我們是從了解*生閱讀興趣與閱讀價值取向、每年擁有各種讀物的數量,每天課外閱讀時間和閱讀量,家長對學生課外讀物的態度等與學生閱讀能力形成有密切關系的幾個方面進行的。調查統計情況如下: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很多*生用于課外閱讀的時間太少,有些甚至不看課外書。機械重復的作業擠占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同時*生愛看電視,看電視的時間多于課外閱讀的現象也十分普遍。
(三)*生讀物文化市場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市場呈現一派繁榮的局面,文化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盡管文學藝術界的工作者在強烈的使命感支配下,辛勤耕耘,推出新作,可相對成人的文學,通俗文學讀物,適合兒童課外閱讀,有益于兒童身心健康的課外讀物則少之又少。在新華書店、購書中心擺放青少年讀物的大小書架上,各類教輔書、習題集琳瑯滿目,而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課外讀物則形單影只。城市大小書攤各種傳奇、武打、卡通等書刊充斥其間,青少年讀物也顯得嚴重不足。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讀物占出版物的比重不足20%,這與我國青少年兒童人數占總人口60%左右的比重形成巨大反差。兒童讀物的匱乏,市場的供應不足,無疑使這一群體的閱讀需要變的更加困難。
二、如何培養*生的閱讀興趣
(一) 以“讀物”為先
由于*生的年齡小,認知能力差,選擇讀物的能力比較弱,范圍小,更談不上自我意識的選擇和鑒別,容易盲目隨從。因此教師也要有所選擇,要盡可能推薦一些思想內容積極健康,符合學生年齡特征,語言文字規范,寫作技巧高超的讀物。同時,要避免單一化,盡可能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僅推薦學生喜愛寓言故事、童話小說、幽默小品,也要推薦科技知識,生活常識以及其他社會科學知識,當然除了推薦現代讀物外,還要推薦少量比較通俗的古典讀物,甚至可以推薦有關的報刊文章。如:《故事報》、《小愛迪生》。“采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要讓學生在各種不同的讀物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二)以“引導”為手段
對于*生來說,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心理研究表明:他們直覺感官為主,他們愛聽故事,而不喜歡自己看故事。而且一*學生認識的字也不多,影響了他們的讀書興趣。教師應根據這個特點,利用一些時間給學生一個一個精彩的故事。引導學生從“聽”過渡到“看”。
(三)用“交流”來充實
在班級中建立讀書興趣組,通過“閱讀通通通”、“我愛讀書報告會”等形式定期在班上交流自己獲得的各種知識和信息,在學習群體中形成愉悅的課外閱讀氛圍。另外還可以結合讀書筆記,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讀書的受益武器。學校通過開展系列的閱讀競賽活動,如:辦手抄小報比賽等來激發學生的讀書情趣,形成自覺讀書的良好氛圍。
(四)通過“演、評、寫”來深化
通過表演可以讓學生更透徹地理解書中內容、作者的思想和想要表達的情感。鼓勵學生自己改編自己導演,通過表演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審美情操,激起創造美的浪花。引領學生討論或者寫讀后感對故事的人物塑造、故事情節等大討論,用這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學知識。引領學生把閱讀中的感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如:低年級學生,可以通過看童話書,然后組織他們開展想象編故事。這也就是創作的過程,是課外閱讀的一個質的飛躍。
三、如何提高*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伏爾泰曾說過:大部分人不會讀書。對學生來講更是如此,對他們的讀書指導與讀書本身一樣重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是學生有效開展課外閱讀,保證閱讀質量的根本前提,也是使學生持久閱讀,提高層次的一個根本保證。假如一個班級課外閱讀活動,沒有教師的閱讀方法的指導,那活動就只能是過過場的形式,會不了了之。只有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方法的指導,才能保證學生閱讀活動深入、有效地開展。
(一)嚴把關口、謹慎推薦
兒童年齡小,辨別是非能力差。選擇恰當的課外讀物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然而讀物好壞不僅影響著學生讀書的興趣,還直接關系到學生讀書的效果和健康成長。因此教師為學生推薦讀物時要把好關,掌握好度。為此我們教師要做到:
(1)介紹讀物要有思想性。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凡能引導學生樹立良好品德、行為及形成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書,都是應該積極倡導學生認真閱讀的。如名人故事,先輩故事,英雄事跡等讀物是向學生推薦的主要書刊。隨著學生一天天長大,閱歷不斷的豐富,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多看一些富有哲理的書。讓學生通過閱讀思想不斷得到升華,行為得到正確引領,讓書真正成為學生的成長的好伙伴。
(2)介紹讀物要有聯系性。向學生介紹讀物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實踐證明,把一些與課堂教材有聯系的內容介紹給學生,往往容易激起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如教學《三顧茅廬》可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這樣既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又能做到課內外有機統一,學生的閱讀面得到拓寬,所學的知識也得到融會貫通,從而達到課外促進課內的效果。
(3)介紹讀物要有差異性。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圖書有著不同的要求。同時不同性格特征的學生,對圖書也產生不同的興趣。因此在向學生介紹時要把準他們的脈搏,因地制宜。低年級應該讓孩子讀一些繪畫、拼音為主的圖畫書;中年級可以開始讀經典的童話故事書;高年級可以讓他們嘗試讀經典的兒童小說了。另外根據同一年段的學生對圖書有不同的喜好,向介紹讀物時要考慮到他們這方面的愛好,以此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4)介紹讀物要有層次性。閱讀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我們在介紹讀物時要注意讀物內容的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從淺至深。如向低年級學生推薦《兒歌三百首》、《童話故事》;向中年級學生推薦少兒版的《唐詩三百首》、《寓言故事》;向高年級學生推薦《唐詩宋詞》、《十萬個為什么》等。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年段的學生,可能因為家庭、個人等各種原因的影響,造成了學生之間層次差異,我們教師推薦圖書時,也要注意根據他們的不同,推薦適合他們的讀物。另外,應該逐步發展,深入讀的形式:如低年級老師在重復講故事時,可以一遍遍變化語氣講一個故事,視頻與故事相互融合,學生自己學會捧著讀;中年級電影、錄象與閱讀的相結合、老師講開頭,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孩子自己讀書,知道故事的結尾或講故事比賽,故事接龍;高年級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開展讀書征文,寫讀書心得和體會,倡導默讀,學會泛讀與精讀相結合,跳讀和抄讀相結合。.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根據校內校外、國內外發生的時事、新事,指導學生選擇讀物,以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如結合“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向學生推薦有關火箭發射情況的書刊,結合十七大的召開,向學生推薦有關十七大的新聞的報刊雜志。
(二)善于引導,巧妙點撥
*生由于年齡小,缺乏主見,自律性差, 閱讀時往往抓不住重點,不得要領,有時三心二意。因此教師要根據*生的特點精心上好閱讀指導課,讓他們掌握正確閱讀方法。
(1)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選取讀物。培根說過:史籍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選取合適的讀物,在各類圖書琳瑯滿目,層出不窮的今天,這點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教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可推薦學生閱讀《安徒生的童話》;在學習了《少年閏土》后,向學生推薦魯迅的作品;學習《林沖棒打洪教頭》后,推薦《四大名著》;在教《一夜的工作》后,可推薦學生閱讀有關周總理的故事讀物;在學習完《數星星》后,可推薦學生閱讀一些淺顯的科普讀物。
(2)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讀書時機。課外閱讀有益,但不能因為讀書而影響正常的學習。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時間。閱讀是需要充足時間,那些著名的*者,都有一套充分利用時間進行閱讀的好方法。在今天這樣一個生活節奏飛快的社會里,會有效利用時間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自我控制力差的兒童,教師要引領他們學會充分利用零星的時間進行閱讀。如中午吃好飯的時間,入睡前的五分鐘,十分鐘都可以利用,閱讀的內容可視情況決定,貴在積累。其次要引導學生給自己創立良好的閱讀環境。好的閱讀環境能夠讓人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效率。特別在家閱讀時,要專門選擇一個房間,避開一切干擾,讓自己在安靜的氛圍里認真閱讀。
(3)要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不同的讀物,不同文體的文章,它們的閱讀方法應該是不一樣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恰當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掌握平時四種經常運用閱讀方法:整體讀———全面理解文章時應用;朗讀———精彩的片段、著作要朗讀、誦讀;瀏覽讀———了解文章、書刊大意時應用;跳讀———尋找信息時應用。比如學習精彩的文本,應精讀、細讀;重要的文本*遍通讀,第二、三遍再精讀細讀;比如為獲取信息的,像科學類的書,可以瀏覽讀,像報刊的新聞,可以選擇性讀等。這也是提高閱讀質量的一個重要方法。
(4)要引導學生做到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是相輔相成的。課內閱讀能力的增強有益于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課外閱讀時,可以指導學生應用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課堂內的閱讀知識和技能是開展課外閱讀的基礎,同時學生有益的課外閱讀又為深化課堂,拓展課堂知識和技能,實現語文目標提供幫助。將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有機結合,對課外閱讀而言,課內閱讀是指向;對課內閱讀而言, 課外閱讀是良好的智力“背景”和知識的“大后方”,這樣互補互動,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
(5)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孔子說過:疑,思之始,學之端。它是讀書有深度的保證。對一、*,重點是理解字詞,指導學生把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并試用查工具書的方法來解決。對中、高年級來說,重點是指導學生把不理解的內容提出來,同時*有新意,再組織學生通過討論、查找資料等方法試著解決。
(三)注重培養閱讀習慣
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是學生后續學習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同時是兒童不斷拓寬自己知識面的有效途徑。我們在上閱讀指導課時要一個一個環節有目的地訓練學生外,還要有意識的引導他們閱讀時做好摘記,閱讀后嘗試寫一點讀后感,這樣做對提高閱讀效果是很有幫助的。主要注重培養三方面的閱讀習慣:
(1)借助工具書。工具書指的是字典、詞典、成語詞典,同時還包含各類文獻資料。除跳讀、瀏覽讀外,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掃除閱讀時遇到的字詞句方面的阻礙。如閱讀時遇到不認識字,不理解的詞語,會運用查字典、各類詞典去解決。別的工具書也能幫助我們閱讀。比如:學校圖書館的開發及學生家庭教育的投資。為我們閱讀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學會自我解決閱讀習慣和能力,自己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也是一種閱讀的積累。
(2)讀、寫結合。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大部分是默讀,默讀的過程和默讀的質量都是隱性。閱讀時圈圈、劃劃,可以活躍豐富學生的思維活動,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讓閱讀變的有寬廣度和深度,這也是加強語言積累的一個好途徑。同時這樣做還可使單純閱讀向綜合的閱讀素質養成的一種過渡途徑。具體訓練時,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差異性制定不同訓練目標:起步階段———圈一圈、點一點、劃一劃。在閱讀時遇到好的、精彩的詞語或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可用不同的符號找出來。訓練階段———可用摘抄方法,把閱讀時文本中精彩的詞句、片段摘錄下來;也可用做卡片的方法,將閱讀是所得的各類知識資料分類記載和積累。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階段——可指導學生用寫讀書筆記的方法。針對所讀的文本寫一下自己的感悟體會、收獲和感受。
(3)讀和想結合。這里的“想”除了指學生閱讀過程中會思考質疑外,還要會“想象”。因為可以通過想象來領會一些文學作品的意境。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學生的想象在閱讀中不僅能更好地幫助他們領會文章的“味”,還能幫助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當學生讀書讀到一半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放下書猜想,結果會是怎樣?讀完后再想想:你似乎看到了什么?還采用“畫一畫”、“演一演”等方法來促使學生思維飛翔,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好習慣。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沒有什么近路可以走,唯有教師有意識地加以練習和培養。針對這個重點習慣的培養,我們可采用一日一個小目標,一日一個要求,一幫一互進等方法天天培養和訓練。
(四)促進交流,以點帶面
閱讀的交流就是學生閱讀情況的反饋。閱讀實踐就是將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一系列“講”、“寫”、“演”等實踐活動展現出來。它們是有效閱讀的保證,是深化閱讀活動,促使閱讀出成效的重要途徑。同時還可以避免學生課外閱讀的無效,并引導著學生閱讀的方向。學生能通過良好的閱讀交流實踐體會到閱讀的情趣,體驗到成功閱讀的喜悅,還能更好地促進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以更高的熱情投入新一輪的閱讀中。從學生的發展來看,學生的閱讀交流實踐,是語言文字的積累后的應用與實踐,能鞏固并加深學生對語言的感悟和體驗,從而能達到讓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目的。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交流創造條件,并制定良好的交流制度,為閱讀交流提供有效保障。如定時摘錄,定時評論書籍推薦書籍、開設讀書讀報小專欄等。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考慮閱讀交流的形式,不能一成不變。閱讀交流還可以和一些檢測和評比結合起來,檢驗閱讀成效。如設定“故事大王”、“演講大王”、“小明星”、“評論王”等。
四、總結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但如果不給它提供食物(與事實和現象進行生動的接觸,體驗到認識的歡樂),這種需要就會枯萎,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引自《*教學參考》2007年7—8月)蘇霍姆林斯基在這里強調的是知識的運用。課外閱讀也是如此,學生只有感到閱讀有用、有意義,才會越讀越起勁,越讀越愿意讀。書,是哺育心靈的母乳,啟迪智慧的鑰匙。良好的書籍對孩子的成長乃至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老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及時有效地加以有針對性的引導、點撥,無異于為學生點亮一盞心燈,照亮他人生路途中的每一步。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重新認識閱讀在語文教育中所處的重要位置,加強課內外閱讀,“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真正使學生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為營造“閱讀社會”、“書香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